
才过而立之年的张伟超,是上海的一位外卖员。和站点的同伴们一样,起早贪黑地工作,看起来并不特别。
但其实,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里藏着他的一个秘密:他5岁的儿子康康(化名),目前正因为尤文氏肉瘤,在住院接受化疗
在过去的一年半里,父子同心对抗病魔;在未来,还有两个疗程等着他们。
尤文氏肉瘤,又称未分化网织细胞肉瘤。其肿瘤细胞的具体来源至今仍然不明确,所以仍然用首次描述者Ewing的名字命名。
尤文氏肉瘤多发于20岁左右的青年人,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。整体而言,尤文氏肉瘤占恶性骨肿瘤的10%-14.2%,比骨肉瘤更为少见。
为了对抗这种并不多见的肿瘤,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,每一天都在为孩子争取治疗的希望,每一个24小时都不曾松懈。
伟超的一天,Daily Life Records
早上6点,上海这座城市还没完全醒来,伟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。天色还没全亮,他已经起床穿衣,给孩子做起了饭,这是伟超起床后的头等大事。
尽管化疗期间的孩子并没什么胃口,每天只能就着简单的小菜喝上几口白粥,伟超还是用心做着每一顿饭。
把饭菜精心装进保温桶后,伟超整理好着装,戴好头盔,跨上他的小车,奔向他心心念念的孩子身边。他一天当中的第一个目的地,就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住院部,那里装着眷恋和希望。
早上10点左右,伟超已将早饭送到儿子的病房,出现在骑手站点的集体早会上了。
和他一同参会的工友们,只知道他是个吃苦耐劳、阳光热情的男子汉;也是一天能送50单,连续一个月保持0差评成绩的优秀骑手。
中午时分,行人渐少的街道显得有些慵懒,伟超又不知疲倦似地抽空来了医院。有时是送午餐,有时是来陪护、签字,他一天要将“跨进医院大门”这个动作重复好几次。
直到晚上10点,伟超一天的奔波才告一段落。在医院楼下和孩子说晚安,是他回家休息前一定要做的一件事。
由于疫情管控,最近的伟超只能通过视频电话和孩子见面,但牵挂从不会消减。小小的手机屏幕,连接的是两代人对更好生活的共同渴望。
伟超的一天是忙碌的,清晨6点起身,夜晚10点回家;期间除了送餐,还要给孩子做饭、定时送去一日三餐、到医院陪护和签字。这样的日子,已经悄悄持续了609天…
他曾说:“病房里的人,谁不难呢。那是我自己家里的事,没什么必要再给大家添麻烦了。”
“我不觉得累,但是孩子,好累好辛苦。”
“我相信希望总会出现的,多跑一单,就多给孩子一份希望。”
是的,伟超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,不懂慷慨陈词,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。但他知道,为了心爱的孩子和平静的生活,目前的辛苦和困难都是应该的,也都是值得的。
他和儿子的故事公开后,这一家人收获了身边人的诸多帮助。
配送站点的站长会特意给他去医院的单子,希望他能多一些机会探望孩子;
一同送外卖的工友也会主动分担他的工作、提出轮流给孩子送饭,以此减轻这位父亲的负担;
即使只是对他脸熟的客户,也会为他留一瓶矿泉水、一颗水果,让他送餐的路途不那么辛苦…
当你走入这人间,会遇到艰难险阻,也会看到来自他人的一束束光。
让我们祝福伟超和孩子,
也祝福有类似经历的所有平凡的人们,
相信未来一切都会好起来。